评估巡礼:警务信息学院

作者: 时间:2025-04-10 点击数:

 警务信息学院成立于2022年8月,现有教职工37人,其中专任教师28人,包括教授2人,副教授6人,硕士生导师1人。1人享受公安部部级津贴,多人荣获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、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、公安部全国公安系统优秀教师、全国公安教育工作突出贡献教师、齐鲁公安英才库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。

学院设有公安情报、数据警务、计算机基础、网络安全管理、网络犯罪侦查五个教研室和一个学员支队,主要负责公安情报学、网络安全与执法两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和数据警务微专业的教学、科研及学生管理工作。

学院师生牢牢把握对党忠诚、服务人民、执法公正、纪律严明总要求,坚持党对公安教育工作的绝对领导,坚持政治建警、政治建校、从严治警、从严治校,全力做好立德树人、育警铸魂各项工作,努力为学校教学评估、申硕和高质量发展发展作出贡献。

一、党建引领,忠诚铸魂

(一)加强组织建设,夯实党建基础

强化党把方向、管大局、保落实、促发展的统领作用,充分利用党委换届、支部改选等时机,选准配强党委支部班子,助力“火车头”更快、领头雁更优,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,提升凝聚力、战斗力。学院现有1个教师党支部和3个学员党支部,构建了完善的党支部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,确保了党建工作的深入推进。

(二)“党建引领、双实融合”,打造党建特色品牌

学院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,深入推进“一融双高”建设。坚持围绕中心、服务发展,在思想引领上推动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。坚持丰富形式、拓宽渠道,在理论学习上推动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。坚持目标导向、统筹谋划,在担当作为上推动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。坚持打造品牌、联动推进,在载体建设上推动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。坚持选树典型、示范带动,在宣传引导上推动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。坚持提质增效、转变作风,在制度执行上推动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。坚持管育结合、以用为本,在队伍建设上推动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。坚持严在经常、抓在日常,在组织管理上推动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。将党建工作与教学、科研、学生管理教育等中心工作紧密结合,积极探索构建实践育人与服务实战互融互促的人才培养体系。2024年成功获批教育部全国高校“双带头人”教师党支部书记“强国行”专项行动团队。 

 

(三)深化党建创新实践,共筑基层党建新高地

对标全国优秀院系和示范党支部,积极开展党建结对共建活动,学习借鉴创建培育经验,破解党建工作难题,提升党建工作整体效能。引领融合业务工作上台阶。

创建党员先锋岗。根据教师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和学生专业特长设立党员先锋岗,引导师生党员立足自身岗位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,带头学习强素质、带头干事谋发展、带头创新争一流、带头服务比贡献、带头自律树形象,大力营造创先争优、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

努力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充分调动每位党员学习的积极性、自觉性和参与性,鼓励师生结合自身岗位职责和工作实际,围绕公安高等教育改革发展,确定学习主题,做到强化理论武装,坚定理想信念,增强党性修养,提升精神境界,真正做到学深悟透、融会贯通、指导实践、推动工作

开展党员领学活动。创新理论学习形式,依托学院青年理论学习小组、线上微宣讲、微信公众号政治理论学习专栏等,推动理论学习教育常态化、长效化,将抓好政策理论学习,作为公安院校强化政治建警、提升政治能力、推动责任落实、推进改革创新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工程。

打造志愿服务品牌。做强警信宣讲团,积极打造网络安全宣传教育志愿服务警院品牌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,结合公安职业特点,充分发挥学院专业优势,面向校内外不同群体开展各类网络安全和法治宣传教育活动,普及网络安全和法律知识,提高宣讲受众的网络安全及法治意识,通过实践锻炼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展现公安大学生良好精神风貌。

  

二、教育新篇,成就斐然

(一)整体布局,学科建设初现规模

在学科建设方面,学院始终坚持深耕细作,注重学科的系统性和前瞻性。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,不断优化学科结构,提升学科水平。同时,学院积极推进产教融合,成立数据警务现代产业学院,构建“校政企”的多元合作平台。依托现代产业学院,开设数据警务微专业,全力培养“智慧治理+”公安人才。

(二)深练内功,专注教学质量提升

坚持以生为本、目标导向、方法创新、教学激励的原则,从夯实教学新基建、锤炼教师基本功、涵养课堂新生态、完善课堂教学评价等方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,促进课堂教学改革,营造良好教学氛围。引导全体教师明确自己的主业,盯紧国家对高等教育尤其是公安高等教育的要求、学校的教学规范、学生的需求,持续深耕课堂主阵地,推动课堂教学质效提升。

(三)锐意创新,持续推进教学改革

学院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改革的号召,高度重视教学体系的优化与创新,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需求,持续推进教学改革工作。“网络安全与执法实验教学中心”获批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。《网络犯罪侦查与取证》和《网络监察与管控》课程被认定为省一流本科课程。2人获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等教学奖励。 

 

三、科研精进,卓越发展

(一)强力推进平台建设,打造有组织科研体系

学院高度重视有组织科研体系建设,积极构建科研基础框架。获省工信厅批准建设“山东省公共安全治理大模型创新实验室”、获省大数据局批准建设“山东省智慧治理数据开放创新应用实验室”,获省教育厅批准成立升高等学校“遥感影像处理与知识表示”青创团队。

 

(二)重视科研质量提升,产出高质量科研成果

近年来,学院教师共发表高水平论文179篇,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、省部级科研项目29项。20项科研成果获各级奖励,其中,《基于虚拟现实的交通事故现场再现和图像测距研究与实现》项目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,另有12项科研成果分别获山东公安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奖励。

(三)弘扬科研诚信,营造风清气正新貌

学院高度重视并深入实践科研诚信原则,全面规范科研行为准则。通过加强学风建设及科研诚信的教育引导、监督管理和检查评估,确保科研项目申报及执行过程的透明公正。对学术不端行为采取零容忍态度,实施严格监督与查处机制。同时,大力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工程,提升教师队伍的责任感、使命感及职业荣誉感,定期举办师德师风专题研讨与知识竞赛,营造崇德尚学的良好氛围。

四、警才卓越,培育之路

(一)深化思想政治教育,筑牢理想信念根基

学院将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视为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,通过强化理想信念教育,培养学生的警察意识与职业荣誉感。为此,不断推进“政治理论学习口袋书”的迭代升级,确保理论学习内容紧跟时代步伐,贴近学生需求。同时,开设了警信“青年说”栏目,搭建起学生思想交流的桥梁,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与职业使命感。

(二)强化警务化管理,塑造职业纪律风范

学院制定警务化管理“红线”制度、警务化管理流动红旗制度、亮明身份制度,毕业生每周公布警务化管理成绩制度,注重把警务化管理成绩与学年评优评先、入党选干结合起来,多措并举抓管理促落实,获得学校警务化管理流动红旗全校队列礼仪比武竞赛一等奖、新生军训取得男二方队考核第一名、女生方队(混合)考核第一名成绩。坚持全员全程育人,严格毕业生教育训练,全程跟踪督促2020级毕业班体能较差同学的训练情况,实现公安联考体能测试100%通过率。通过系统化、制度化的管理举措,全面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纪律意识,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警务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 

(三)促进实践创新,培育创新创业人才

学院积极打造创新创业平台,鼓励学生参与数学建模等社团活动,并组织学生参加高水平竞赛。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,指导社团学生积极申报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,获国家级立项3项、省部级立项8项。参加“挑战杯”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、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、山东省大学生网络安全技能大赛、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、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共获得全国范围内奖项30项,全省范围内二等奖以上28项,其中,2024年在第十四届“挑战杯”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荣获铜奖,实现学校历史性突破,充分展现了学院学生的创新活力和实践能力。

 

五、深化警学合作,赋能公安实战

(一)广泛收集线索,深入分析研判情报

学院围绕战略情报、威胁情报、舆情巡查等业务,与济南市公安局等公安机关开展联学联建,优化工作机制流程、分析研判情报,撰写的多篇研判报告被上级公安机关采用,其中1篇获中央领导肯定性批示。

(二)打击涉网犯罪,筑牢网络安全防线

学院围绕电信诈骗、网络赌博、黑灰产等涉网犯罪,与省打击治理跨境赌博团队工作机制办公室合作,开展打击治理跨境赌博案件攻坚、协同推进涉赌“技术链”“资金链”防控治理等工作。

(三)数据警务引领,创新建设智慧公安

学院围绕智慧公安、数据警务等业务,与青岛市公安局、滨州市公安局、德州市公安局等公安机关合作,优化涉众类经济案件接处警流程、研发设计“智慧社区精准管控平台——电子网格员”系统,构建未成年人犯罪预警模型、数字证书安全监管模型等。

 Copyright©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. 版权所有·山东警察学院